隨著了解、品飲、接觸、存放的需求越深,很多茶友都有一個苦惱:那就是到底白茶是散的好還是餅的好?我應該多存放餅茶還是散茶呢?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解答一下。
散茶與餅茶的發展
《宋史·食貨志》載:“茶有兩類,曰片茶,曰散茶”,片茶即餅茶。到了元代,餅茶逐漸衰落,以制造散茶、末茶為主,采制蒸青工藝來生產茶葉。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,廢龍團興散茶,使得散茶成為主流。
形態表現
散茶與餅茶也是福鼎白茶常見的兩種形態。散茶是自然萎凋以后收集起來的干茶。餅茶是在散茶的基礎上,經過蒸制,使茶葉變軟,然后使用與普洱茶相同的方式進行壓制,變成餅、磚、珠等不同形狀。
原料使用
白毫銀針、高級白牡丹由于采摘標準高,產量少品質優,以散茶形式存在較多,品飲時更易于外形品鑒。根據福鼎白茶生產情況和市場需求,制作成緊壓白茶的原料多數為壽眉、貢眉和白牡丹,便于長期儲存與運輸。
后期轉化
餅茶較散茶可謂歷經“千錘百煉”,白茶后期轉化,主要是氧化過程。這就需要結合兩方面來考慮:第一與空氣的接觸程度,散裝狀態的接觸面相對壓餅狀態要大;第二蒸壓過程中餅茶經歷了內質快速變化的過程,對白茶自然萎凋性狀有輕微的影響,但影響并不是很大??傻浆F在為止,還沒有嚴謹的實驗證明散茶或是餅茶后期轉化效果的孰優孰劣。
口感
就新茶的角度來說,散茶相比餅茶滋味清香輕柔,口感鮮爽清甜。從老茶的角度說,餅茶的口感更加細膩醇厚而熱烈。
香氣
在前期,散茶相比餅茶茶香更加高揚,而經過蒸軟壓制而成的餅茶,香氣被消耗了一些,但隨著時間陳化,餅茶更加內斂甜美,藥香棗香比散茶更加濃郁。
儲存
散茶沒有經過外力壓制,最大程度保存了茶葉本身的自然蓬松的形態,這也造成了散茶在某種程度上所占的空間存儲成本高,而餅茶經蒸壓以后,茶體較散茶緊實,占據的存茶空間小,降低了藏茶成本。
散茶VS餅茶,各領風騷
散茶輕便自然,無需撬茶餅,受外界干擾少,沖泡時其形態能充分與水接觸,使各種內含物質浸出速度較快,品飲時也較快能體驗其滋味。相對而言,散茶的香氣會偏清新淡雅,口感鮮爽柔和一些。
餅茶是經過蒸壓成型的,過程中經歷了受力壓制、溫度和濕度變化,還有葉體細部的破損,在初期就顯得比散茶成熟,其工藝更是加速茶的轉化,可以這么說,餅茶與散茶轉化從起跑線開始就是不一樣的,餅茶從壓制完成的那一刻起,就已經轉變了,茶湯口感的一致性及穩定性比較優異,香氣滋味也偏醇厚沉郁。
總體而言,散茶和餅茶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形態特征不同,如果非要分出個高低,就新茶而言,散茶比餅茶滋味清香,口感爽甜。如果是老茶的話,餅茶比起散茶,又更有優勢。